长安三万里
整体感想
长安三万里整体上有好有坏吧,这不免会出现两极现象,我不做评价,因为刻画历史人物真的很难,史书只有寥寥几笔,无法完全描写他们的一生,我们所能做的是结合史书然后凭借自己的合理想象来描述,孰对孰错无法考证。
人物评价
以下是基于电影来说的,没有深入了解历史,如有错误请见谅,李白、高适两个人是朋友,但两个性格与行为作风截然不同,李白风流而高适务实,感觉就如同商人与学者不同。
李白年轻志向远大,同时也自信以及风流,这些从行动中就看的出来,天赋也是略窥一二,但是李白过于理想化,无法融入现实的残酷中,处于一种与人间了然不同的境地,直白点说就是过于孩子气以及保持着孩子的天真与童真。这些能够帮助他写作出恢弘篇章,但是也会阻碍他功成名就,因为要想在现实中实现功名,才华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入世决心与转变。李白后来追求道学,不能说对错吧,但是后面并没有任何成绩,我认为这是因为入道对李白来说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并不是真心,从后面他投奔永王可以看出,他在现实是还有追求的,不真心、不完全脱离现世怎么入道家呢?怎么说呢,李白是幸运的,生于盛世大唐,让他才华尽情发挥,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源,也算在文学上留名了,但是李白也是不幸的,生于盛唐,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都有了自己的一套规则与运行机制,而他无法适应因而无法功成名就,就如同他被人成为谪仙人可以看出他并不能很好地入世,他是仙人怎么习惯人间的生活呢。说完整体评价,说说他的领域诗歌,李白写诗歌真的很好,大气恢弘中透露着细心,词句更是一绝,我现在都认为李白作为诗人而不是朝官是对的,否则无法看到他的诗歌篇章。
高适也是志向远大,同时年少也是自信,但是出身不同,受的教育也不同,高适更稳重与务实,但是天赋确实差了点,高适按理说应该和李白合不来,因而不可能作为朋友,但是机缘巧合相遇认识,但是两人却没有过多的交集,我认为高适也向往过,但是自己深知没有李白的这种天赋,所以他努力提升,刻苦读书,也是为了复现祖先的伟业,重振家业,背负着的担子不同,因而行为也截然不同,高适为了李白做了很多,而李白看似并没有给高适什么,甚至每次高适来都不记得自己请的,很是搞笑并让人诧异,这样的人高适为什么还要交呢?我认为首先,李白待人真诚这是可贵的,相处非常轻松,其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年少时两个人相处的经历,年少相交的朋友是可贵的,而且高适因李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认清了自己以及我认为这是高适第一个真心朋友,所以他很珍惜,但是他看李白肆意挥洒时光,他也是很愤懑,因为他有个伟业要完成,因而每次都不辞而别,但是对于李白他是珍惜的。高适更像世间的大多数人,穷尽一生追求,最后有功名,但是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一些情节的感想
首先,是对盛世转衰的感想,盛世大唐很是繁华,但是也展示了繁华中的隐患,首先是统治者的松懈,有始有终真的很重要,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而统治者没有做到,因而隐患四起,然后是朝代的人们也松懈了,同时机构与制度的成熟,隐含的一套规则与制度逐渐形成,家族事业以及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现象逐渐显现,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统治者去管理与清除,否则会积重难返,最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其次,对高适、李白不同结局的感想,总结就是几句话,有才华与天赋,不要飘,认清自己最重要;年华短暂,惜时而行;待人真诚,言而有信是做人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对高适围魏救赵的成功的感想,也就几句话,纵使事情再急,心绝对不能急,沉稳严谨,切忌急中生错,从而一失足而万劫不复,同时,以虚御实,把所有的铺垫做好,一步一步走,实现策略要谨慎,不能缺失任何步骤以及保证每个步骤都做好了,在做下一个步骤,否则不免会出现失误;欺骗别人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信以为真。
诗
《月下独舞》
雪橙
月落一剑起,万巷空无音。
本为破敌技,怎变悦人心?
文武两不觅,何来双全英?
悲有耍枪艺,难留青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