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科研领域来看,横向是理论,纵向是应用,从横向角度对比往往是理论的对比,从纵向角度对比,往往是应用是上的对比。
  做科研更关注于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以及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衡量做一件事的有没有用,我认为要么提高技能的熟练度,要么就是学习新的技能,但是有没有用另谈,世界有无用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而转动的,所以我们关注于自身的舒适与快乐就行,比如学到了东西就挺快乐的。
  我们思考事物的格局要打开,我们不能想的是眼前的事物,我们要能够有宇宙的世界观,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
  一个形式化化的或者系统化的事物,随着发展会逐渐的复杂化,这个问题将导致门槛逐渐提高,使得只有少数收到教育的人的才能进入,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转移即换个系统来使其削弱,开发出新的形式原则,科研就是在不断的复杂然后开发,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统一起来,那么将会使一个复杂的事物变得整体简单化。
  一个事物如果发展成只有少数精英阶层的人才能使用参与的,那么这个事物极其的不好,尤其是游戏音乐等艺术。
  任用智人推举贤才会使得人民出现伪诈与互相伤害,如果以圣人道德治理天下,那么久而久之会出现吃人现象,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庄子说天生万物,各从天性,人各有天性,具有不同的性格与天性,如果将一个事物设置成一个统一标准,人们就会追求这个标准,而天性也是有差异化,那么人们就会出现互相伤害与欺骗,同时利用规则站在制高点上去进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且人具有好奇心与猎奇心,越是限制越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越是道德,越是有人想要破坏规则,因为人们想要知道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压抑久了一旦爆发的就越猛烈,释放的也就更多。标准规则指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差异化以多元化,我们不定一概而论,我们应该多元共存达到一种平衡。
  往往能够长时间存在于自己的大脑中的东西永远是文字概念,也就是具体化,像感觉这种抽象化的东西是无法长久存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不认识这个人,你看到后过段时间就会忘吗,因为你的大脑不可能去短时间建立连接,而且是那种不重要的事物,但是如果你知道那个人的名字,那么你的大脑会将这个人与名字关联,记名字很容易,然后通过名字刺激大脑去回忆人的画面,同理感觉也是,如果你不去刻意在意,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你是无法短时间达到长久记忆的,因此短时间长久记忆的方法就是用一个可以短时间记忆的东西关联这个复杂抽象的东西。
  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对其进行了限制或者制定了标准或者说我们形成了这种概念才会使得我们出现这种的追求或者痛苦,例如美丽,我们如果没有标准没有美与不美的概念,那么我们还会出现整容与丑的痛苦中吗?当然这个有点诡辩的意思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以别人的标准否定自己,活好自己的就行了,无须羡慕与自卑。
  天下不完美,天下不需要完美,恰到好处便是最好的,完美是不可能的,适度追求完美可以,但是平衡性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平衡是另类的完美。
  真正的聪明不是听到别人什么,而是能够聆听自己,真正的敏锐不是说能够看见别人什么,而是能够看清自己。那些不能看清自己只能看到他人,不能从自己这里得到,而是得别人之所得的人,注定从别人那里索取不到真正的自己。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行事,注定达不到别人的要求,因为别人的要求就是完完整整地吃掉你。、
  对于武力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假的,当一个人有了实权与武力,那么弱者就会被他任人宰割,我佩服毛主席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言论,将仁义道德都是扯淡尤其是在混乱时代,混乱纷争谁有实权谁就能决定生死,而这个时候弱者往往就是农民,往往就是不敢反抗建立武力群体的人。安定时候讲道德可以安抚与稳定时局,但是乱世讲仁义,那就是强势者的工具,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求贤纳士的幌子而已,弱者讲道德就是傻瓜,这个时候就是谁强谁说了算,弱者就得联合形成武力集团,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人们难过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与失去,离不开舍得二字。
  人就像河流的水一样,只能跟随水流前进,关键不是人追随群体的想法,而是在于群体推崇了错误的想法。
  无我就是在社会中不投入太多的感情,不产生情感波动,在社会与本性自然中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