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景色不是景色本身好坏,而是在这个景色所产生的情感,例如黄河楼,不是黄河楼本身好坏,其实这个楼没什么,如果只是为了看黄鹤楼,那么就显得没有那么的有意义,重要的是等到黄鹤楼后所看到的的景色,这个是古人所写所看所想的根本,因而我们应该明白黄鹤楼不是楼本身,而是登楼眺望的那种感觉。
  人其实都是自私的,这是必须的,因为人活于世,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生存,当自己没有生存压力了,才会去考虑别人,这是环境所决定的,所以人都是先为己后为人,也就是先修身,后立命。
  处于不同层次高度,所做所想也会不同,眼界不同,也就思想深度、广度不同,我们如果想要有更高的思维,就需要我们去往更高层次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见识到那里的风景与别样的景观,才能看的更远更辽阔,才能不被高厦所遮蔽自己的双眼,才能看穿大厦表象后的本质,进而能够有更深的与更广的思维。
  我们所处的事物大部分都是人造的,或者说为了人而造的,因此景物其实也是为了人而宣传,所以说很多时候是以人为考虑内容,一方面是基于人来创造相符的事物,或者发掘事物另一个能够符合人的情感的方面,这个是被动的,另一放方面是创造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让人产生与事物相符的价值观,这就是主动的,这两者是我们宣传旅游或者买卖货物的重要关注点。
  无论我看长江还是湘江亦或是武汉大学,给我的感觉首先是广阔,其次就是包容性极强,尤其武汉大学,对外开放给人感觉就是自信,能够容纳其他人,无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想说一个人如果强大就必须有广阔的胸怀,有人说,只有自己真正强的人,才会展示出广阔的胸怀,我们这种弱小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胸怀,我认为两者是互利共存,螺旋上升,要想强大,需要包容,自信地学习各种事物,然后将其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进而不断发展,同时,自己不够强大,也很难将所学的事物真正地吸收,如同吃饭,吃的再多,消化吸收不行,一方面,无法真正地获得好的东西,去除坏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事物堆积使得自己无法持久包容吸收,所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足够强大,使得自己能够吸收精华,并能够去除糟粕排除体外,这样自己就能够保持持久的包容性。这样就会处于一种平衡,包容吸收,然后使自己更强,随后有了更强大的包容性,能够融合吸收更多的更杂的事物,那孰前孰后?我认为无须追究,因为我们其实一开始两者就共存了,所以我们要考虑是如何去利用这种关系变得更强,进而我说要更包容、更强大。